乐文小说网 - 其他小说 - 风俗店的神崎小姐在线阅读 - 《风俗店的神崎小姐》(3)

《风俗店的神崎小姐》(3)

    《风俗店的神崎小姐》(3)东北往事

    2022年9月8日

    周二早上通常是专业课,多数学生选择在精力未松懈的上午,将冗长乏味的数算公式、电路分析等无聊课程一股脑完成,这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的这节社会学选修课没有想象中热闹。教室只有三分之一的座位被使用,集中在后排。来上课的自然不是兴趣使然,仅仅为了应付严格的学分制度,教授讲的什么对于他们无关紧要,窝在角落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靠墙位居中间靠后的座位,我拿着上课前分发的讲义打了个哈欠。讲义上的内容我略微扫了一遍,大约是开学以来第一堂课,上面没有特别有用的信息。老生常谈的自我介绍和说明,寥寥几行再无其他。

    台上教授环顾教室,眼前惨烈的场景让他不由得哀叹一声,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——师玉真理。旋即,照本宣科的介绍起自己,聊了聊以后大致教学内容。话语时断时续缓慢行进,时间在懈怠的气氛中推进。

    “真不该选这课。”

    七月份余下两周不到,气温逐步升至高点,好在学校的空调冷气充足,激的我直起鸡皮疙瘩。打了个冷颤,鼻子流出粘稠的液体。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巾,抽出一张揉成条塞入鼻孔,止住鼻涕。

    台上的师玉教授不知从何时开始,把话题转到了近代文学,莫名其妙的提到芥川龙之介。接着从夏目漱石讲到宫泽贤治。我搞不懂其中的关联,硬要说他们或许都是日本人,何必要反复强调。

    况且,我极少读昭和之前的作品。不可否认那些叫得出名字的人绝算得上近代文豪大家,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如今的日本文坛。可于我这异邦人,隔着文化和年代的障壁,总感受不出它们究竟好在哪里。这其中既有我个人的原因,也有其他缘由。最有可能,是我本身不是个能沉下心来写作的人,让我安安静静地对着白纸坐上一天,比死还难受。以至于谈起文学一类的话题,天然抵触。若不是因为这个,我如何会选择来到一个理工大学?饶是如此,最终抵不过命运,莫名其妙被迫上了节文学鉴赏课。

    听了一会儿,晦涩的内容勾起我的睡意。或许他讲得不算无聊,但比起昨夜失眠一整晚的我来说,此时的睡眠比起他的话题来的重要。我理解了那些早早昏头大睡的人,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。并为自己之前武断的想法感到歉意。

    我伏在桌面,同它们一起闭上眼睛。

    10月末尾,阜新迎来了第一场初雪。

    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,绿皮火车抵达终点。列车缓慢进站,随着蒸汽从车头喷出,停止震动。车门外,我望向铁轨右侧破败厂房墙壁,上面残留着“工序”、“质量”之类的红色标语。身后乘务员裹着墨绿色军大衣,扯开喉咙指挥众人。跟随人流,往站台出口移动。

    大厅中,广播里口音极重的播报员一遍遍重复着即将出发的班次列车。听着熟悉的乡音,推开最外侧玻璃门,扑面而来的细雪飘落嘴角,苦涩滋味从舌尖上达大脑。张口正准备痛饮氧气,冷冽的空气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。吸吸鼻子,终于有了身处东北的实感。

    时隔多年,我再次回到这片睽违已久的土地。

    靠着马路边栏杆,行李摆在脚边,等待朋友到来。

    自打初中毕业后,除了08年那场雪灾,得有7年没见过这样飘雪的景致。而在南方的日子里每年夏季,台风屡见不鲜。整个少年时代的冬季都处于这样天寒地冻的氛围,因而我确信雪就是冬天的代名词。相对应,台风也成了我对夏天仅有的印象。

    “这里!”

    米黄色的出租车停在马路边,透过车窗,张洋招手示意。

    搬运行李花了些力气,我疲倦的坐上副驾。张洋见我系好安全带,放下手刹。边调整头顶的后视镜,边向我搭话。

    “咱俩有七八年没见了吧?”

    张洋叼着烟,单手扶住方向盘。枣红色坎肩马夹勒住灰色毛衣,十分滑稽。他搓着手指,看起来局促不安。

    “少说也有七年。”

    摘下眼镜,用衣角擦去镜片上的雾气。

    “来一根?”张洋把玉溪递到我面前。

    “戒了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他瞥了我一眼,没再言语,将嘴里的烟放回烟盒。抬手转动钥匙,车身缓缓启动。

    “咋想起回东北了?”

    这其中缘由,我自己都搞不清楚,若说没有理由如何大老远从乐清跑到阜新?我解释不了。惟有一点,乐清我呆不下去。回过神来时,已经坐在前往阜新的火车上。

    “刚好有时间。”

    “玩几天?”

    “看情况。”

    我不确定,可能后天就走,或是住上几个星期。

    “住的地方找好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还没。”

    “要帮忙吗?”

    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,七年的时间没有改变什么,街头巷尾一如当年我离开时的模样。

    “谢谢,不用了。”不想麻烦这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。“这么些年阜新还是老样子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嘛,年轻人都往外跑,阜新早就没啥活力了。”张洋无奈的点起根烟,车窗摇下一条小缝。“这座城市已经死喽。”

    《风俗店的神崎小姐》(3)东北往事

    2022年9月8日

    周二早上通常是专业课,多数学生选择在精力未松懈的上午,将冗长乏味的数算公式、电路分析等无聊课程一股脑完成,这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的这节社会学选修课没有想象中热闹。教室只有三分之一的座位被使用,集中在后排。来上课的自然不是兴趣使然,仅仅为了应付严格的学分制度,教授讲的什么对于他们无关紧要,窝在角落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靠墙位居中间靠后的座位,我拿着上课前分发的讲义打了个哈欠。讲义上的内容我略微扫了一遍,大约是开学以来第一堂课,上面没有特别有用的信息。老生常谈的自我介绍和说明,寥寥几行再无其他。

    台上教授环顾教室,眼前惨烈的场景让他不由得哀叹一声,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——师玉真理。旋即,照本宣科的介绍起自己,聊了聊以后大致教学内容。话语时断时续缓慢行进,时间在懈怠的气氛中推进。

    “真不该选这课。”

    七月份余下两周不到,气温逐步升至高点,好在学校的空调冷气充足,激的我直起鸡皮疙瘩。打了个冷颤,鼻子流出粘稠的液体。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巾,抽出一张揉成条塞入鼻孔,止住鼻涕。

    台上的师玉教授不知从何时开始,把话题转到了近代文学,莫名其妙的提到芥川龙之介。接着从夏目漱石讲到宫泽贤治。我搞不懂其中的关联,硬要说他们或许都是日本人,何必要反复强调。

    况且,我极少读昭和之前的作品。不可否认那些叫得出名字的人绝算得上近代文豪大家,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如今的日本文坛。可于我这异邦人,隔着文化和年代的障壁,总感受不出它们究竟好在哪里。这其中既有我个人的原因,也有其他缘由。最有可能,是我本身不是个能沉下心来写作的人,让我安安静静地对着白纸坐上一天,比死还难受。以至于谈起文学一类的话题,天然抵触。若不是因为这个,我如何会选择来到一个理工大学?饶是如此,最终抵不过命运,莫名其妙被迫上了节文学鉴赏课。

    听了一会儿,晦涩的内容勾起我的睡意。或许他讲得不算无聊,但比起昨夜失眠一整晚的我来说,此时的睡眠比起他的话题来的重要。我理解了那些早早昏头大睡的人,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。并为自己之前武断的想法感到歉意。

    我伏在桌面,同它们一起闭上眼睛。

    10月末尾,阜新迎来了第一场初雪。

    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,绿皮火车抵达终点。列车缓慢进站,随着蒸汽从车头喷出,停止震动。车门外,我望向铁轨右侧破败厂房墙壁,上面残留着“工序”、“质量”之类的红色标语。身后乘务员裹着墨绿色军大衣,扯开喉咙指挥众人。跟随人流,往站台出口移动。

    大厅中,广播里口音极重的播报员一遍遍重复着即将出发的班次列车。听着熟悉的乡音,推开最外侧玻璃门,扑面而来的细雪飘落嘴角,苦涩滋味从舌尖上达大脑。张口正准备痛饮氧气,冷冽的空气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。吸吸鼻子,终于有了身处东北的实感。

    时隔多年,我再次回到这片睽违已久的土地。

    靠着马路边栏杆,行李摆在脚边,等待朋友到来。

    自打初中毕业后,除了08年那场雪灾,得有7年没见过这样飘雪的景致。而在南方的日子里每年夏季,台风屡见不鲜。整个少年时代的冬季都处于这样天寒地冻的氛围,因而我确信雪就是冬天的代名词。相对应,台风也成了我对夏天仅有的印象。

    “这里!”

    米黄色的出租车停在马路边,透过车窗,张洋招手示意。

    搬运行李花了些力气,我疲倦的坐上副驾。张洋见我系好安全带,放下手刹。边调整头顶的后视镜,边向我搭话。

    “咱俩有七八年没见了吧?”

    张洋叼着烟,单手扶住方向盘。枣红色坎肩马夹勒住灰色毛衣,十分滑稽。他搓着手指,看起来局促不安。

    “少说也有七年。”

    摘下眼镜,用衣角擦去镜片上的雾气。

    “来一根?”张洋把玉溪递到我面前。

    “戒了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他瞥了我一眼,没再言语,将嘴里的烟放回烟盒。抬手转动钥匙,车身缓缓启动。

    “咋想起回东北了?”

    这其中缘由,我自己都搞不清楚,若说没有理由如何大老远从乐清跑到阜新?我解释不了。惟有一点,乐清我呆不下去。回过神来时,已经坐在前往阜新的火车上。

    “刚好有时间。”

    “玩几天?”

    “看情况。”

    我不确定,可能后天就走,或是住上几个星期。

    “住的地方找好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还没。”

    “要帮忙吗?”

    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,七年的时间没有改变什么,街头巷尾一如当年我离开时的模样。

    “谢谢,不用了。”不想麻烦这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。“这么些年阜新还是老样子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嘛,年轻人都往外跑,阜新早就没啥活力了。”张洋无奈的点起根烟,车窗摇下一条小缝。“这座城市已经死喽。”

    寒风夹杂雪花吹进车内,我收紧羽绒服。汽车安静地行驶在公路,看着眼前这具庞大的尸体,疾驰于上的我,感到悲哀。

    “不说这些,等会儿晚饭准备怎么解决?”

    “随便对付一口吧。”

    张洋随手将烟头扔出窗外,摇上车窗。

    “要不来家里吃吧。我下午也没活儿,都提前叫你嫂子买好菜了。”

    “会不会太麻烦。”

    “跟我这么客气干嘛,咱俩都多少年没聚了,不给我这个老同学一个机会?”

    “好,那尝尝咱嫂子手艺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解放大街上,张洋载着我一路离开市区,往更加荒凉萧瑟的方向前进,柏油路逐渐变为坎坷崎岖的黄土地。

    视线里向后飞掠的平房,破败不堪,外围原本茂盛的杂草,安静地枯死在墙根。道路两旁杨树稀疏排列,深棕色遒劲枝干光秃秃一片,冷硬骨架朝四面八方延展。树下那只年迈的黄狗,无精打采地抬起头,又摇头晃脑地伏下身体。雪花在空中旋转,缓慢飘落。所有的事物表面,一层肃杀的白色在不断累积。

    车外愈发破败的街区唤醒脑海中陈旧记忆,那些色调苍白的画面和眼前的景象重叠。

    “这地方还没拆呢。”

    “说是今年拆,这都快到年关了,没个准信儿。说是和村头那家人拆迁款没谈拢。”张洋骂了一句,撇着嘴干巴巴地苦笑。

    “好事啊,给不少钱吧?”

    “阜新比不上南方,指着拆迁款发财不现实。”

    “好歹不用住在这穷乡僻壤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得等拆迁款下来再说。前阵子还说年底能万事儿,一拖再拖到了现在也没个准信儿。”他烦躁的吐出一口气。不好意思的说道,“这嗑唠的,你好不吞易来一趟,我还净聊些糟心事儿。”

    “不会。”少顷,我问张洋。“对了,你怎么干起出租了。”

    “大学没考上呗。我寻思出租车也不看文凭。”他手指拨动空调出风口扇叶的方向。

    印象中,张洋成绩不差,是班上少数几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。倘若往后日子按部就班,进入大学几乎水到渠成,怎么会堕落至此?想必七年间,他经历了许多事。

    人生就是如此,用绝大部分时间,走在错误的道路上,极少数人会在中途选择回头,更多的则是一去不复返。我知道自己已然走在这样一条路上,张洋恐怕同样如此。

    为此我离开了乐清,可他能去哪里?

    我隐约听到甩在车后,趴在树下的老迈黄狗低声吼叫,上气不接下气地狂吠。后视镜里,老黄狗追着车尾,边跑边叫。

    “这畜牲。到时候村儿里人都搬走,看你冲谁凶。”张洋笑骂道。

    “它是村里的?”

    “流浪狗。”他摇摇头。“好些年前别处跑来的,见人就叫。亏我平时给它扔点剩饭,真是白眼儿狼。”他不免感叹一句。

    “这黄狗老的不成样子,除了我们村,哪都去不了了。”

    老黄狗喘着粗气,伸长舌头,咧开嘴巴吐出白气,病怏怏地停止追逐。我与反光镜里的它对视,浑浊瞳孔里看不出一丝生气,全是迟暮之年的狼狈。

    “没错,它哪都去不了。”我确信地说。

    驶进村子5、6分钟后,我们在一处平房旁停下。

    “到了?”

    “嗯呐。”

    张洋解开安全带,穿上羽绒服与我一同下车。我拿好行李,艰难地拉着行李箱跟在他身后。

    四面一览无余的小平房,比比皆是。经过红砖垒起院墙,炊烟升起,院内鸡鸣狗叫不绝于耳,有种喧闹的寂静。张洋推开其中当中一户人家的铁皮大门,锈蚀严重的门轴发出刺耳摩擦声。

    “燕儿。”他喊道。

    院内一块许久未经开垦的田地,坚硬而无生机,其上死去多时菠菜(或是白菜)挂满白霜,唯独角落几株葱苗顽强挺立在这片作物坟场,迎风摇曳。田地右侧是一眼老式压水井,底部水泥垒起的基座淌着浮冰,铁铸的青黑色按压手柄磨的锃光瓦亮,阀门延长出的水龙头不时涌出井水,滴落在下方带有红色印花大搪瓷盆中,荡出一圈涟漪。

    压水井右侧是一条延伸到大门的石子路,我们走在上面,一路向前。

    “回来了?”

    外屋门从内推开,一位女性裹着围裙走出,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吞。她很年轻但不漂亮,头发利落的梳成马尾,眼神里带着无法让人拒绝的善意。上身红色针织毛衣罩着颜色鲜艳的围裙,下身一条藏蓝色牛仔裤,裤腿处微微发白,双手往围裙擦拭几下。

    “嫂子好。”我摆出一个友好表情。

    “快进来,别冻坏了。”她让出位置,招手引我进屋。

    “走吧。”张洋在身后推我。

    进门,前厅入眼是张四方木桌,木桌后方摆着一箱啤酒,大敞四开随取随喝的架势。门口左手边是挂衣架,挂着件女式羽绒服。脚下是深灰色水泥地面,上方灯泡连着电线挂在房梁。一切看起来都很陈旧,且整洁有序。

    “还是东北土炕暖和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屋外冰天雪地,室内燥热的温度却有种身处热带的错觉。将行李随手置于角落,我脱下羽绒服挂

    在衣架。

    “可不咋的。”张洋说。

    他拉着我往里屋走。掀开门帘,灰白色土炕立刻吸引住我的目光,我想起在阜新度过的童年时光。记忆深处那种粗砺干燥的触感,柴火燃烧殆尽的焦炭气味,我曾以为早已忘却,可仍历历在目。

    我真的没忘记吗?残余的记忆终究冲刷的只剩下似是而非的碎片,相同环境下引发的感怀,说到底不过是篡改后的虚假回忆,用以证明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。仔细想想,记忆这种脆弱的东西是经不起长久存在的,或者说任何事物的厚度都不足以抗衡岁月的侵袭,即便对逝去之人的思念,也无可避免地行驶在遗忘的轨道。何况,这些不足为道的经历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人是善于遗忘的生物。

    坐在炕沿,手指触摸炕席,我从过往的影像得到少许慰藉。

    “你们先聊,我去准备晚饭。”

    张洋点点头,等到女人的身影离开,他盘腿而坐。拉过炕桌,从怀里掏出烟,点燃。

    “嫂子人挺好的。”

    靠近炕尾的窗台上,玻璃上经年累月的尘埃,形成斑斑点点的黄褐色污迹;去年剪纸未来得及撕去,执着的黏贴在内侧。我视线穿过它们,便是低垂的夜幕和逐渐激烈的风雪。

    “是吧。”张洋眉目舒展,喜悦从他眼角至发梢,发散开来。“为了能遇到她,我上辈子得积多少德?”他扭开坎肩中间一排扣子,喘不过气似得拉开领口,畅然吐出肺里吸收完毕的尼古丁。

    一呼一吸间,张洋指间香烟灰烬恰好燃烧到摇摇欲坠的长度。我盯着它,默数断落时机。当数到第九秒时,重力的sao扰下,它不堪其烦,在张洋深棕色裤腿留下一块破碎的黑色残骸。

    张洋拍落裤子上的烟灰,咬着烟嘴,伸长手臂拿过窗前喝剩下类似可乐的碳酸饮料空罐。往里弹了弹烟灰,缓慢地开口,“不过这些年她在我身边,着实吃了不少苦。真要是哪天把我踹了,我不怪她。”

    “真够丧气的。让嫂子听到,准要气死。”张洋现在的模样我感到陌生,搁以前他不会这么说。

    “嘿嘿,这倒是。”张洋慢慢挪动身子,烟蒂扔进罐子。“你说我一个高没毕业的大老粗,哪一点能吸引她?”

    “不好说。”女人心,我一向琢磨不透。“换作我,指定看不上你。”我调侃地看着他。

    “这话没毛病。”张洋深有同感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要我看,你身上肯定有些不引人注意的优点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“你找到了?”

    “暂时没有。”

    “是绝对没有。”他武断的说。

    “这可真不像你。”记忆中的张洋无论何时都不会这般消极,我深信不疑。

    “人是会变的。”

    同样的话我听过不下百遍,电影里、小说里、漫画里,还有同学会上,想不到有一天会从张洋的嘴里说出来。我感到怪异,现实和回忆在擂台上打的头破血流,双方既没有KO成功,亦没有点数取胜。导致我分不清哪边是真正的他,浆糊一片。

    “你确实变了很多。”

    “倒是你没啥变化。”张洋往屁股下垫了个枕头。“跟小时候一个样,闷葫芦似的,隔路得很。”

    “是吗。”我认为张洋说的根本不是我,思索片刻实在找不出反驳的道理。“可能吧。”

    “雪真大。”半晌,张洋转头看向外面。

    印象中阜新冬天,初雪理应绵软如丝般纷披落下。细小冰晶在洁净的白云间盘踞,在高空回旋不止,跌落凡间,最终与泥土融为一体。接着,数日晴朗,太阳高照。于某个惨淡早晨或傍晚,俄而雪骤。

    如今天毫无征兆的暴雪,断然不会出现。

    “的确。”我说,“头雪下这么大可不多见。”

    狂风剐蹭裸露在外的窗台边框,玻璃不堪重负地哀鸣。漆黑一团的院内,借着室内灯光依稀看到那块枯竭的田地,大雪掩埋生机,黝黑的土地失去踪影。紧挨田地的压水井,盖着厚重的棉絮。积雪略高于的放置在井前的搪瓷盆,内里情形观瞧不清,惟有一丝恍惚的倒影,时隐时现。

    疾风一浪高过一浪,浓重夜色里狂乱的风雪抽打砖墙,成千上万朵鹅毛大小的雪花崩碎在水泥层。我分不清,屋外杂乱无章地喧嚣与炕洞内干柴断裂响动,两种声音究竟哪一种属于干柴,哪一种来自雪花。暴雪中央,我坐在guntang的炕席上,汗水浸湿后背,燥热难耐。

    “天气预报这玩意儿没个准成的。”张洋翻看手机,突然想到了什么。看了我一眼,“你今天大概是走不了了。”

    “意料之中。”就算大雪没有封堵路面,这样恶劣的天气出行不会太安全。

    “不嫌弃的话可以住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方便吗?”绕了一大圈,转过头来还是得麻烦张洋。

    “和我也这么客气?”张洋说。

    “多谢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话到此处,我和张洋没了声息。好似房屋之中摆着一台人声过滤器,隐密处不知谁人按下开关,于是耳畔只余下一派兵荒马乱的白噪音。

    “说起来”我踌躇了一会儿开口,“张叔现在身体怎么样?”

    张洋耷拉着眼皮,像没听到,面无表情的调整坐姿。眼睛看看我,又

    看看炕桌上的易拉罐。遽然,开口道,“没了。”张洋用指甲挤压铝制罐身,在他的蹂躏下,易拉罐扭曲成扁平状,连带其中烟蒂一起。“去年年底走的。”

    周遭原本流动的情绪瞬间凝固,我无言以对。语言的锋利往往是人所不及想象,无心之语与有意而为客观上来讲同样恶劣。

    “对不起。”

    张洋摆摆手,脸上出奇的平静,黑色瞳孔里不含杂质的目光投向我。“我没那么敏感,事情过去有段时间了,该过去的要让他过去。”继续说,“老话讲的好嘛,人死不能复生。”

    人死不能复生。

    且不论这句话正确与否,拿来安慰生者有着异乎寻常的疗效。宛若灵丹妙药,只消说出何种悲痛亦能消融化解。我过去常常质疑,人真的会被一句话轻易安慰?可事实不如我意,过往经历告诉我没人一直沉湎于过去,日子会推着你不由自主地往前走,没等回过味来生活已将痛苦推出情感边界,找寻不到。

    “说句不孝的话,人没了我反倒轻松许多。他走之前已经瘫痪在床,这些年在他身上结结实实花了不少钱,光照顾他老人家就费劲心力,加上每天要出去跑车,总归不是个事儿。”张洋眉宇不见伤感,想来应该是卧病多年早有心理准备。他继续说,“我不是冷血的人,可家里只有我和你嫂子俩人真的顾不过来。结婚5、6年了,连个孩子都没敢要,生怕养活不了。”

    “人之常情。”我安慰道。问道,“我记得张叔身体不错,怎么会病成那样?”

    “要真是病倒就好了。”张洋愁吞满面的叹了口气,余下半句迟迟没有说出口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外屋传来呼喊,我和张洋一愣。旋即,中断对话。

    “来啦。”张洋穿上鞋子,临走不忘跟我说了句“稍等。”,转身撩开门帘往外走。

    寂静再度回归。

    长久沉默中,耳膜听到空气中鼓噪的尖锐嘶鸣。来自心脏跳动泵流到身体各处的血液,飞快划过血管内壁的噪动,吵得我胸口发闷。屋内火热的温度,把腋下、后背、脚心,烘烤的汗津津一片。湿润的衣物贴在皮肤,浑身不自在。

    我盯着窗外风景,生出一个想法。

    跳下炕沿,跑到外屋。穿好挂在门口的羽绒服,用力推开屋门,与强风对抗良久,推出一条小缝,侧着身子抛弃身后温暖空间。陡然,彻骨寒风贴着骨缝往身体里钻,打了个哆嗦。习惯性往掌心呼出几口热气,方才抬头。入眼即是无垠黑暗,踱出一步,鞋底积雪吱吱呀呀。

    依照裤腿的触感,积雪至少到脚踝附近,降雪量出乎意料的多。

    步履蹒跚地走出院子,沿着一侧道路漫步。途中,我庆幸自己没脱离现代社会太远,道路两侧几盏旧路灯,使我不至于悲惨到迷失方向。而每盏灯之间相隔甚远,多数时候要等到走近十几米才能发现。这等问题倒成其次。毕竟,有比没有好。

    漫无目的地徜徉于风雪中,委实算不上浪漫。脸皮迎面和雪花相撞,除了感受到刺痛外,恐怕留不下什么美好记忆。两只耳朵失去知觉,从耳垂蔓延到耳根。我精疲力尽的停下脚步,立于一处路灯下弯腰喘息着扶住膝盖。回望身后,雪地深浅不一的足迹影影绰绰,自足下向雪夜延伸。头顶橘黄色光晕,眼前雪花纷纭落下,嘴里白气飘飘荡荡升空。站直身体,伸手握住路灯杆,两掌合握粗细的铁杆摇晃不止。深邃坚硬的冰冷沁入骨髓,收回冻得僵硬的手掌。看着通红的手心,我为这趟短暂出游给出一个极为精准的结论。

    “真撒比。”

    吸吸鼻子,双手插入袖子,决定原路返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