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92
轻叹一声,觉得头疼:“其实,我是想出来创业。”丰晓晖:“创业的风险很大,而且这意味着你要从设计者转型为管理者,这条路可不是一般的崎岖啊。”萧雨晨:“对啊,你又不是个外向的,也不搞左右逢源那一套,谈生意的时候你还不被人欺负死啊?”夏天晴垂着眼没说话。丰晓晖和萧雨晨说的都是她的短处和缺点,她自己比谁都清楚,可是走到了这一步,她没有别的路可以选。或许很多人都要面临类似的选择题,面前两条路,都不容易走,但她必须选一条。无论哪一条,都会比她现在这样站在十字路口要好。丰晓晖突然问:“对了,我记得前阵子有个富二代找过你,好像就是说要投资你创业吧?你是不是找他谈谈?”萧雨晨跟着说:“那个人不是不靠谱么?醉翁之意不在酒,八成是要天晴多给点什么吧!”夏天晴一愣,这才想起林季阳这一号。这半个月她几乎都要把这个人,这件事忘掉了。夏天晴想了一下,说:“其实我也想问问看,看他还有没有这个意思,如果有的话,那就谈谈。谈不成也不要紧,我就当长个经验。反正走出这一步,四处碰壁是免不了了。”萧晨雨这时问:“那要是你找下家也不成,创业也不成呢,总要先做两手准备吧,手里要留点钱,支撑一段时间。”夏天晴笑了笑,说:“那就先接私活儿吧。现在很多项目外包给私人小团队,这种团队不需要付出什么经营成本,几个人就能攒一个,只要有能力接,按时完成即可。当然,小团队和设计院、事务所一样,也有项目黄掉拿不到钱的风险。”丰晓晖问:“如果是私人小团队,那些甲方有谁知道你们的存在呢,总得有项目来源吧?”夏天晴解释道:“我举个例子,比如某个设计院有个项目,设计费是三百万,那么这三百万就是设计院的项目产值。如果院领导把项目拿出去给私人团队,谈妥二百万,这二百万就会被私人团队赚走,等到交图的时候,再返回给设计院做审核校对。最后,私人团队再将二百万中的一部分转给这个领导,领导吃个回扣,小团队也挣到钱。自然,这一出一进,亏的就是设计院,最后就只剩下一百万审核校对的产值。”萧雨晨听得称奇:“这算是普遍现象么?”夏天晴:“还挺常见的。如果实在不行,我可能就要走这条路了,先找个专业过硬的师兄弟团队加入,跟一两个项目,边走边看。”这话刚落,门禁就响了,是外卖到了夏天晴起身去开门,原本淡然的神色也渐渐落下。她心里很清楚,这件事说出来很简单,但要迈出这一步有多难,风险有多大。只是事到如今,她也别无选择。这里面,除了有外力的刺激和推波助澜,看似是形势逼迫,可事实上,她自己也真的是想试一试,走出这块舒适区去外面看看,闯闯。对困境的反抗,只是假象。来自内心的推动力,才是让她真正觉得兴奋的原因。……饭后,夏天晴休息了一会儿,便回放洗澡。出来后坐在床头,将笔记本放在膝盖上,快速列了个表格,开始计算未来一年的开销。如果没有固定收入,她应该怎么分配,手里的钱能支撑多久。如果有小额收入,又当如何。如果加入某个小团队,又会怎么样。当然还有最好,也是最坏的结果,如果“拿下”林季阳这个土豪呢?夏天晴从头到尾罗列了一遍,片刻后头晕脑胀的闭上眼,等到思绪冷静下来,这才拿起手机,第一次给林季阳发微信。“林总,您好,我是夏天晴。”等了两分钟,林季阳才回复:“不好意思,刚才在打牌。找我有事?”夏天晴思忖几秒,措辞说:“不知您何时有时间,关于上次咱们聊的事,我想当面再和您谈谈。”只是这话刚发出去,夏天晴转而就想,要是林季阳已经改变主意了呢?……那边,夏天晴正在等回复。这边,林季阳已经离开牌桌,将微信截图发给江堰。江堰手机连着响了两声,他一边擦着还有些湿漉的头发,一边点开看了。一张截图。还有林季阳的一句话:“嫂子要单干了。”这六个字信息量可不小。无论是称呼还是内容,都足以取悦某人。江堰的唇角缓缓翘了起来,下一秒就开始挑刺:“你怎么不回她?”林季阳说:“嘿,我这不是得请示你吗!怎么回,让嫂子来我办公室聊?”江堰:“嗯,这样比较正式。”林季阳啐了江堰一口。转头就去装孙子了。……林季阳:“夏工,这样吧,明天下午你来一趟我办公室,咱们见面再聊细节。三点到四点,我都可以。”夏天晴点开微信,瞪着这句话好一会儿。她心里有点兴奋,有点不确定,但更多的是喜悦。见面聊,就说明有点戏。要是改主意了,肯定现在就婉拒了。夏天晴吸了口气,回道:“好的,林总,那明天下午三点,我会准时到您的办公室。打搅您,明天见。”这话落地,夏天晴就将手机放下,缓缓地舒了口气。她躺在床上,望着天花板。也不知怎的,忽然就想起陆明洋。陆明洋二十七岁就决定去甲方地产公司,他那时候让她一起去,她没应,因为那对她来说不是一个合适的机会,她也不是那个合适的人。她当时二十五岁,正在设计院,在2015年的裁员热里艰难的度过每一天,可她一门心思想的都是专业、专业、专业。兵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即便到今天,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。以她当时的专业能力,就算去了地产公司,也是垫底陪跑的。那时候她也问过陆明洋,为什么这么着急,为什么不再等两年?陆明洋说,再过两年他就三十了,再转去甲方只会更难,更累,这个决定宜早不宜迟,决不能拖延。再者,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,尤其是建筑,各个大院、事务所都不太愿意招三十五岁以上的建筑。不为别的,就因为猝死、自杀的事太多了。一个健康的体系,应该老中青都有。可年纪大的建筑,跟不上现在的节奏,用人成本也高,越到三十五岁,反而越不敢辞职。偏偏新人又扶不起,很多大院都有青黄不接的现象,反而是甲方越来越年轻。陆明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