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10

分卷阅读710

    因为前一场茶事表演余音尚在心间,又或是因为这些女子打扮得甚是圣洁,为在家居士,是佛家之人。

    大厅原就是按着杜锦宁的设计布置的,在大厅靠着湖边的一处,地面是抬高的,上面只有几张铺了桌布的桌子及凳子,再无其他。

    此时侍女们把手上的东西纷纷放桌上一放,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布置出一个茶席来。

    桌旁,放着一口小缸,缸中的睡莲莲叶初展。桌上,放着一些茶具。不过这些茶具,在场饶是深谙茶事的人都认不出这些茶具的来历与用法。

    想起最开始时杜锦宁所说的,大家心里暗道:莫非这是杜大人自创的茶具?

    如果有穿越人士在场,必能认出茶席中的一些东西。比如盖碗、茶荷、紫檀六用、水方等等。

    桌布用的是极深的墨色,茶具则是十分干净的纯白。观世音打扮的女子领着后面的侍女,在伴随琴声的一阵阵的钟声中,掀盖、烫杯、投茶、冲水,动作缓慢而优美。氲氤的茶香弥漫在整个大厅时,窗外传来的阵阵诵经声越发明显,让大厅里的众人再一次沉浸在肃穆庄严的氛围里。

    这种肃穆庄严,以前只有在寺庙里看高僧做法事才会出现,现在却出现在了茶会里。

    诵经声渐远,琴声和箫声大起,女子领着众侍女从台上下来,将茶盘里的茶盏一个个递到众宾客手上,并一一与他们行合什礼。敬茶毕,便径自出了门,飘然而去。

    杜锦宁虽然把清朝才出现的盖碗山寨到了这个大宋,但生怕大家不会用,在这样的氛围中出来讲解其用法又大煞风景,在敬茶时干脆仍给大家用了茶盏。

    这种茶盏,比现代用的品茗杯稍大一些,形如斗笠,式样古朴典雅,深得杜锦宁的喜爱。

    “呀,这是什么茶?好香。”一个客人惊呼出声。

    不用将茶盏端到鼻尖,大家都能闻到一种异常幽香的茶味在空中弥漫。

    杜锦宁笑道:“这是我的茶园创制出来的一种新香,名叫茉莉花茶,是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的。”

    大家一听,忍不住将茶盏凑到鼻下,闻了一闻:“好香。”

    “真香啊!”

    有些性急的也顾不得茶水太烫,轻轻地啜了一口,顿觉一股幽香充斥着整个唇齿,久久不散,沁人心脾。

    “太香了,太好喝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馨香,与茶之清味融合在一起,丝毫不觉突兀,只觉浑然天成,饮之心醉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这花茶,为了一炮打响,一鸣惊人,她叫茶园的人用足了功夫,足足窨制九次,用的还是较好的绿茶做茶坯,味道极好,便是现代喝惯了好花茶的人都要拍案叫好,更不用说这些从未尝过这种味道的古人了。

    这泡花茶,真正有令人惊艳之感。

    “这才叫茶会,真正的茶会。”参加过无数的茶会的赵昶感叹道。

    他望着杜锦宁,目光灼灼:“杜锦宁,你还有多少惊喜给我们?”

    为隐藏身份,他本应该唤杜锦宁为“杜大人”的,这会子直接叫上“杜锦宁”了。

    杜锦宁朝他举了举杯子,笑道:“这份惊喜,由王爷来给我们。你写一篇关于茶道的文章发表在如何?署上你的真名。”

    ☆、第七百三十九章 结集文册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赵昶犹豫起来。

    他身为王爷,虽然享受了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荣华富贵,却也带了别人所没有的枷锁。他不能随意离开京城,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样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不管做任何事,他都得考虑一番,免得给自己和宫里的亲娘带来灾祸。

    “我得好好想一想这件事。”他老实对杜锦宁道。

    杜锦宁理解地点点头:“等大家散了,咱们聊一聊这件事。”

    “杜大人,你这个茉莉花茶,在哪里能买得到?我想买上一些。”

    人群里,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朝杜锦宁问道。

    他是润州城书院的山长,此生喜好者,唯茶而已,手上也不差钱,故而忍不住来向杜锦宁询问。

    大厅里不少人都有此疑问,只不过看杜锦宁在跟人说话,不好来打扰。此时听秦山长询问,大家不由得都竖起耳朵细听。

    杜锦宁笑了笑,见大家都看过来,似在等着她的回答。

    她便稍稍提高了些声量:“一会儿大家走的时候,我会送大家一盒茶叶,此是茶会备好的给大家的礼物。”

    她看向秦山长:“如果秦山长还想再购置一些,可以派人到城中博悦茶铺去买。不过各级茶叶滋味也有所不同,秦山长亦可亲往去尝一尝。毕竟千金难买心头好,总得自己喜欢才是。”

    她这话就给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,茶铺里有不同级别的茶叶,滋味不同,价格自然也不同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购买。

    来参加茶会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差钱的。有些有地位有名望,经济状况却是一般。

    而杜锦宁这个茉莉花茶,懂喝茶的人自然能尝得出来,无论是香气还是滋味,都是上上之品,再加上它的独一无二,便是卖出天价也不足奇。

    如今有次一些的茶叶,价钱低一点,大家就能买得起了。

    于是因价钱而有所顾虑,不敢开口询问的人,都纷纷表示要买一些尝尝。

    关嘉天作为润州知州,地方上最大的官,同时又是杜锦宁的大师兄,帮着杜锦宁主持这个茶会义不容辞。

    这会子见时机差不多了,他便提议道:“刚才杜大人让我们写茶道的文章,我建议,不如咱们把写好的文章选出十来篇佼佼者,结成一本集子,名字就叫。我可以出资付印。至于发售嘛……”

    他指了指杜锦宁:“杜大人名下就有书铺,到时候咱们将这个任务交给他,让他把这书卖到各地去。”

    这自然是他跟杜锦宁商量好的事情。或者说,是杜锦宁授意让他这么提议的。

    将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,再付印按正常程序发售,在二十一世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更不用说无论是印刷技术还是销售渠道都极为落后的古代了。不是当世大儒,或是大世家用金钱和人脉力捧的文人学者,根本就不敢有这样的梦想。

    古代没有书号这种东西,有钱人完全可以花点钱让书坊将自己的书印出来四处送朋友。但这种书册影响力极小,不光不能给出书人博名声,反而被人所不耻。

    人们会说:他有什么学问?写的文章就是一坨狗屎。就这样的人还出书?简直就是往脸上贴金,耻与这种人为伍。

    当然,真正有才学,有人愿意捧场的文人学者除外。比如秦山长想自费出一本书,起码书院的学子都不敢不捧场。只是这样的人,又自恃身份,有读书人的骨气,不愿意花钱来吹捧自己。文人相轻,